k8凯发国际

EN / 会员中心

新闻中心

环保部称我国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发布时间:2014-03-18 资讯来源:食品伙伴网

环保部近期发布了首个全国性的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有我国有1.1亿居民住宅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石化、炼焦、火力发电等重点关注的排污企业,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这次大型研究名为"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研究显示,我国人群暴露在受污染环境下的程度不容乐观,现代型和传统型环境健康风险并存,传统型风险仍占主导地位。

据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规划和产业布局原因,我国有1.1亿居民住宅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石化、炼焦、火力发电等重点关注的排污企业,1.4亿居民住宅周边50米范围内有交通干道, 应尽快建立高风险地区的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哨点,召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

与此同时,受经济开展水平制约,我国有5.9亿居民在室内直接使用固体燃料做饭,4.7亿居民在室内直接使用固体燃料取暖,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应加速实现生活用能清洁化和优质化,加快饮用水安全改造。

从城乡比较来看,城乡居民之间的暴露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室外活动时间为3小时,每日每公斤体重呼吸量为250升,农村居民分别为4.3小时和260升。报告分析,在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同的情形下,城市居民暴露于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是农村居民的70%.

环保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环保部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努力实行针对婴幼儿和儿童的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力争于"十二五"末发布相关成果。与此同时,环保部将继续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从调查、研究、信息共享、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各个方面增强技术储备,不断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能力,以实际行动探索环保新道路,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显然,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这些使用不安全饮用水的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和道路,是近年来刚刚建成的。也就是说,在2.8亿使用不安全饮用水的居民中,相当一部分是新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去的。

那么,新的疑问又出现了,那就是这些企业和道路是如何建成的。因为,按照相关规定,无论是新办企业还是新建道路,或者扩建项目,都需要办理相关的环境评价手续。也就是说,如果环境评价不合格,项目是不能建的,手续也不能办。而这些与居民住宅区距离太近的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建设的依据是什么呢?反过来说,如果是先有企业和道路,住宅区又是如何建起来的呢?相关职能部门又是如何审核把关的呢?

说实在的,无论是企业还是交通抑或住宅区,除极个别之外,都是手续十分完备的,包括环境评价和规划等,都没有任何可以找到漏洞的地方。但是,事实却又是,这些项目和企业,与居民住宅区的距离,却是完全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是不利于居民身体健康的。这就告诉我们,所谓的环境评价,不过是就项目论项目,就项目本身有没有污染谈污染,而没有将项目置身于整个社会环境之中。自然,与居民住宅区距离太近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了。如果在环评过程中再掺杂一些不可告人的因素,如只要交了钱就可以让环评顺利获得、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就更没有什么对人体伤害不伤害的说法了。

由于在环境评价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做了一些评价工作,并更多的服从于投资和项目,所谓的环境评价,也就是成了摆设。现在,居民对环境的要求高了,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要想解决,就涉及企业或居民区搬迁的问题,涉及谁来掏钱,掏不掏得起等方面的问题。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让居民生活在饮用水污染的环境之中了。

相反,在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环境评价过程中,有关方面能够充分站在居民一边,在环境评价方面严格把关,多数企业和项目就不可能留下今天这样的后果。

现在,问题是找到了。但是,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会不会一边解决老问题,一边又新问题频现呢?可能是更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毕竟,环境已经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特别是雾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如果饮用水再出现严重问题,广大居民可能就只能用生命和健康来呼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良知了。

环境评价,必须成为保护环境的最重要关口。中央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力度很大的情况下,对环境评价这道程序不减反增、不松反紧,也充分说明了环境保护的重要。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3077号